在中国古代社会,金钱的呈现方式和现代有着明显的区别,古代以铜钱为主,现代则以纸币为主,而且计量单位也有所不同,那么一贯钱是多少个铜钱呢?快跟着小编去探究一下吧。
古代的一贯钱相当于1000枚铜钱,古时候的铜钱中间一般都有方孔,古人用绳子将1000枚铜钱串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贯钱。铜钱是中国古代金融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,它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,这种小单位计量的特点使其能够应用于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场所,流传历史悠久。
铜钱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外形和名称,常见的就是秦汉之后的方孔圆钱,它顺应了天圆地方之说,秦始皇统一中,国后,废除了刀、布、贝等钱币,开始以“半两”作为货币,这种货币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,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、币值最稳定、价值最大的一种钱币。
一贯钱大约相当于如今的700元人民币,以北宋宋仁宗时期为例,当时的米价为六七百文一石,而现在的普通散装大米价格为三四块钱一斤,宋代的一石约等于今天的118.4市斤,一石米的价格约为450元左右,由此得出宋代一文钱约等于0.7元,一贯钱就差不多为700元。
古代的一贯钱和一吊钱并没有区别,那时候人们为了携带方便,喜欢把铜钱用绳子串起来,称其为一串钱、一吊钱或一贯钱。古时候铜钱、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,如同今天的外汇价格一样,并不是固定不变的,它随着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动,一贯钱或一吊钱一般就是一千文。